大腦為何有時會“一片空白”?
我們的大腦有時會一片空白,這種情況會發生在我們開車、乘坐地鐵、在超市排隊結賬、參加考試或應聘面試的時候。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頭腦中的思想被“清空”,暫時迷失了自我,出現一種感知和注意力的極端脫鉤。在這種狀態下,注意力本身無法為意識提供任何刺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頭腦一片空白”。
近年來,著名大學和機構進行的多項研究深入分析了大腦空白的特性,試圖解釋其成因,直至提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問題:大腦空白是一種非睡眠狀態下的做夢嗎?注意力“掉線”是否表明,睡眠和清醒狀態之間的差異并沒有那么大?
哈佛大學心理學系2013年發表在《心理學前沿》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從科學的視角不帶偏見地探討了大腦空白現象。該研究包括七項不同的實驗,這些實驗旨在根據現象學經驗將這種精神狀態與其他類似精神狀態區分開來。
研究人員認為,注意力的“掉線”和意識的暫時缺失(在這種狀態下,思想“無處可尋”)也許可以先驗地定義大腦空白的體驗:一個人沒有集中地意識到任何刺激,無論是內部刺激,還是外部刺激。
但是,人怎么會在開車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又怎么會突然對一個刺激做出反應并立即轉動方向盤以避免撞車?研究表明,認知處理和行為控制流程的絕大部分似乎都發生在意識之外。事實上,許多刺激“即使沒有觸及意識”也會被感知并影響到情緒。
這種注意力和感知的脫鉤使得思維在沒有意識控制的情況下進入漫游狀態(被稱為思維游蕩),此時大腦完全停止了其有意識的思考,陷入一片空白。
研究表明,在將近一半的時間里,人們的思想會脫離他們當前的感知環境,也就是說,在人生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里,人們都是“心不在焉”。但是盡管如此,人們在許多任務中似乎并沒有在注意力與感知脫鉤時出現明顯的行為缺陷。
在這七項實驗中,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根據心理解耦狀態的四個關鍵特征描述了大腦空白:現象學經驗、行為結果、元意識和隨時間流逝發生的模式。
所有這一切構成的結果“提供了所需的證據,以支持大腦空白作為一種具有獨特心理特征的特殊心理狀態的存在”。這是一種被關于意識和注意力的實證研究所忽略的可能性,即思維既不在這里,也不在那里,而是無處可尋。這一研究結果打開了擴大精神狀態分類的大門,將與內外刺激無關的意識內容完全缺失狀態納入其中。
上一新聞: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
下一新聞:音樂為何能讓往事涌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