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和相關研究這樣說:新冠有無后遺癥?
針對后遺癥問題,11月30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表示:“目前學界并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后遺癥。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后遺癥?!?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團隊是目前廣州地區承擔新冠救治工作的主要醫療力量之一。10月底,該院派出超270名隊員整建制托管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管理床位1500張;同時,該院嶺南醫院在11月中上旬接到指令作為新冠定點醫院。
崇雨田介紹,后遺癥在醫學上是有定義的,“一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后,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后遺癥?!睂τ谛鹿诟腥菊邅碚f,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有的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但崇雨田認為,尚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后遺癥”。
在此前的11月11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感染病中心首席專家蔡衛平向《南方都市報》表示,目前疫情以無癥狀感染為主,無癥狀感染沒有后遺癥。
那么,在新冠病毒出現即將三年之際,從病毒本身到曾甚囂塵上的所謂后遺癥,都到了一個重新認知的時間點。
此新冠已非彼新冠
事實上,后遺癥(sequela)是一個專業的醫學用語。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七版《傳染病學》中對其定義為:部分傳染病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長期都未能恢復正常的情形。
僅就此定義來看,若是自覺頭疼、心痛、呼吸急促而非確有器官功能病變的,可能并不構成“后遺癥”,而“后遺癥”這個詞本身也不應該被濫用。
民眾對于“新冠后遺癥”的印象幾乎和新冠疫情的發生進展相生相伴。當前,隨著更多研究的開展,越來越多的研究傾向于將所謂的“新冠后遺癥”表述為“長新冠癥狀”。
今年10月10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JAMA發表“長新冠癥狀”相關研究,文章標題為《2020年和2021年內罹患新冠肺炎后出現持續性疲勞、認知和呼吸困難癥狀的患者比例研究》(Estimated Global Proportions of Individuals With Persistent Fatigue, Cognitive, and Respiratory Symptom Clusters Following Symptomatic COVID-19 in 2020 and 2021)一文。
在此項研究中,世界衛生組織統一了“新冠后遺癥”的定義為:感染3個月后還有癥狀,且癥狀持續最少2個月。這其中的癥狀包括:一,疲勞伴身體疼痛或情緒波動(包括抑郁);二,認知問題(包括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等);三,呼吸系統問題(包括能走長路和爬樓梯,但有咳嗽或重體力活動后呼吸急促)?!伴L新冠”概念也由此而來,
該研究結果顯示,據來自22個國家約120萬新冠感染者的健康調研數據,約6.2%的新冠感染者在三個月后至少經歷了一種長新冠癥狀,癥狀隨時間推移而緩解。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這項研究的對象是2020年和2021年的新冠患者,也就是感染了德爾塔變異株或是更早新冠病毒毒株的患者。而在當下,國內與全球主要流行毒株早已變成奧密克戎系毒株。與此前的幾代新冠病毒變異株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已經大大減弱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關于奧密克戎的后遺癥問題也有相關研究,6月18日,國際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刊發首個奧密克戎變異株的長新冠癥狀(Long Covid)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與以前的新冠病毒株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后患長期新冠癥狀的可能性大幅降低;與感染德爾塔變異株相比,感染奧密克戎后發生長期新冠癥狀的幾率要下降20%至50%。
該研究名為《與新冠病毒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相關的長期新冠癥狀風險研究》(Risk of long COVID associated with delta versus omicron variants of SARS-CoV-2),來自倫敦國王學院,是全球發表的首個同類別的經同行評審的研究。該研究結果適用于接種了疫苗的人群,回顧了2021年12月20日至今年3月9日期間首次新冠檢測呈陽性的5.6萬名英國成年人奧密克戎感染者,并且,該研究同時包含有癥狀的和無癥狀的感染者。
國內方面,今年6月,中疾控披露了上海疫情期間33816名“非重癥奧密克戎感染者”的臨床數據,結果顯示,所有輕癥奧密克戎患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咳嗽和咳痰,其次是疲勞,癥狀持續時間平均為7天,所有感染者核酸轉陰天數平均為6天。也就是,平均來說,在感染一周之后,輕癥患者便不再有癥狀。
11月29日,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士在向界面新聞分享其患病經歷時表示,其個人在檢測陽性一周內出現過發熱、咳嗽的癥狀,但隨后身體也就恢復了;雖然他與身邊的感染者在感染之初存在過煩惱和擔憂,但感染結束后不覺得身體有不適癥狀,肺部CT也是正常的;并且,大家在出艙之后就如常地“打工和防疫”。關于后遺癥,其認為,“后遺癥是來自周圍的聲音,而不是疾病本身?!?
而這背后,則是奧密克戎的致病性在不斷減弱。
11月2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新冠奧密克戎變異株毒力和致病力的變化,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常昭瑞表示,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減弱。具體而言,國際和國內監測數據證實,奧密克戎變異株及其進化分支BA.1、BA.2、BA.5系列,包括BF.7、BQ.1和重組體XBB的致病力和毒力相比原始株和德爾塔等變異株明顯減弱。
常昭瑞指出,國外研究表明,奧密克戎變異株引起重癥和死亡的比例明顯低于之前原始株和關切變異株,這既是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特點,也可能與人群接種疫苗免疫水平提高、及時干預治療等因素有關,國內新冠重癥及其關聯死亡處于較低水平,這與國內積極的預防策略和統籌優質救治力量有關。
個體感覺還需客觀的醫學標準
盡管已有不少研究與相關專家對奧密克戎的后遺癥問題進行表態,但不容忽視的是,對于普通人而言,“新冠后遺癥”這一概念依然會對其產生強烈困擾。尤其是一些身邊人、或是網絡上真真假假的個體案例,往往會對其產生一葉障目的效果。
而這也是所謂“新冠后遺癥”問題會產生困擾民眾的一大原因所在,一方面普通人缺乏專業的醫學知識與分析能力,往往習慣用個體案例代表整體;另一方面,所謂“新冠后遺癥”本身嚴重偏向于樣本對象的自我報告,缺乏客觀的診斷標準與手段,且研究對象容易受心理暗示影響,無法客觀呈現癥狀的輕重。也就是,所謂“新冠后遺癥”研究存在科學性問題。
病毒學家金冬雁就曾表示,有關“長新冠”的定義、成因及發生率,學界并無任何定論。目前沒有任何實體的測試方法可以診斷患者是否患有長新冠,完全憑患者自述癥狀。
實際上,對于互聯網上常見的“爬樓喘粗氣”等往往被歸類為新冠后遺癥的呼吸問題,或是身體酸痛、情緒波動、容易疲勞、忘事這一類的癥狀,可能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因素有很多,如各類因疾病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相關研究中也有出現過,而絕非新冠所特有,也未曾被證實為確因新冠感染而引發。
如今年2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流行病學家 Ziyad Al-Aly研究團隊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了新冠對精神健康長期影響的研究結果。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新冠組精神健康事件診斷或處方的風險增加60%。具體來看,新冠組發生焦慮癥的風險增加35%、抑郁癥的風險增加39%、壓力和適應障礙風險增加38%,使用抗抑郁藥的風險增加55%。此外,新冠組發生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80%,睡眠障礙的風險增加41%。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三年疫情期間,早有專家提出需關注普通人的精神狀況,長期的疫情狀態會使得普通人增加焦慮、抑郁的風險,而并非新冠感染者所特有。
中科院院士陸林曾在科普欄目《科創中國·院士開講》中表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全球新增超過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數億人出現失眠障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郁的發病率大幅增加了25%。
上一新聞: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