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音樂能讓人舒心?
音樂對人的情感產生強烈沖擊的原因,沒人知道。但是,根據近來的一些研究,我們找到了些許蛛絲馬跡。
一群來自加拿大的科研人員發現:當人們第一次聽到一首歌的時候,大腦中的獎賞中心區域變得活躍了。
我們為什么喜歡音樂?就像很多“?!眴栴}一樣,這一問題也牽涉了很多層面。在有些層面,我們有答案;但并不全面。
我們喜歡音樂,因為它讓人舒心。為什么它會讓我們舒心?2001年,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神經學家安妮·布辣德(Anne Blood)和羅伯特·扎拓熱(Robert Zatorre)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展示了磁共振影像:美妙的音樂飄入人們耳里時,大腦中被稱作邊緣區(limbic area)和旁邊緣區(paralimbic area)的區域變得活躍了;這些區域與愉悅的獎賞機制相關,就像從性、美食和毒品獲得的感受一樣。這都要歸功于一種大量分泌的神經傳遞素:多巴胺。就像DJ李·哈斯拉姆(Lee Haslam)對我們說的:音樂就是那劑毒品。
但為什么呢?飲食男女引起多巴胺大爆發,這很好理解:因為這會讓我們不饜足,想要更多,而且有助于人類生存和繁衍。(有些毒品用假象誤導,促使多巴胺分泌,逆轉了這一生存本能。)但是一連串的聲音,它對生存沒有顯而易見的價值,為什么也有同樣的作用?
目前,沒人明白。但是,關于音樂能撩動起最激烈感情的原因,有了不少線索。研究音樂認知,即研究思維認知音樂的方式;目前在該領域的科學家們中,最普遍的觀點來自哲學家兼作曲家李奧納多·梅耶(Lenoard Meyer),他在1956年提出:音樂引起的情緒都是關于心中的期盼,無論是否真正得到。梅耶引用更早一些的情感心理學理論,那些理論認為某種欲望滿足不了時,就會產生情緒。然后,你就能想象了,這就產生了沮喪或者怒氣;只是隨后,我們發現自己尋找的東西——愛情也好,香煙也罷,結果都是一些讓人稍感甜美的事物。
梅耶說,這也是音樂的作用。音節和音律吸引我們潛意識里對未來有所期盼。如果這是對的,大腦就是小小地自我犒賞一番,即我們現在看到的——多巴胺大爆發。心中期望和現實結果往往不一致,大腦在這兩者之間,如同跳舞,一直無法停止搖擺;那么音樂能用撫慰人心的方式,讓大腦保持活力。
但是,音樂觸動期盼的說法正確與否,我們為什么要糾結?看起來,我們又不是依靠音樂生活。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音樂理論家大衛·胡倫(David Huron)說:哈!或許我們曾經有過靠音樂過活的歷史。預測周邊環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即只能根據不完整的信息做判斷——這曾是生存中必不可少的本事,當然了,現在還經常用到這招,比如過馬路的時候。于是,預測時摻入感情因素,肯定會是一個好主意。在非洲大草原上,當聽到尖利的叫聲時,我們的先人們可沒工夫仔細想:到底是對人無害的猴子在咋呼?還是獵捕食物的獅子在吼叫?原始大腦的邊緣區主管感情,于是它繞過了“邏輯”,直抄近路:思維處理聲音方式就是急速分泌腎上腺素——本能反應——不管三七二十一,準備跑路!
我們都知道音樂直達人心:一部傷感的電影里,如泣如訴的琴聲流淌時,即使理性的大腦抵制著,說這只是忽悠的把戲,但誰還沒個熱淚盈眶的尷尬時分?我們無法關閉音樂撩動的預感本能,也無法切斷音樂與情感的聯系——即使我們知道在莫扎特的奏鳴曲里,根本不存在威脅生命的東西?!叭藗內菀走^度反應的天性帶給音樂家們一個絕妙的機會,”胡侖說,“作曲家們用能想象到的、最無害的刺激方式,寫出作品,能喚醒非常強烈的感情?!?
音樂挑動心弦,讓心中的期盼蠢蠢欲動、似真似幻——這看起來是最有前途的理論了,但幾乎無法檢測。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音樂能輕而易舉地引發、改變各種期許,我們無法分辨清楚,也無法清晰地對比。我們希望漸漸高亢的曲調繼續上揚——但心里都清楚,這是不可能的。我們希望聽到悅耳的和聲,而不是刺耳的囂叫——但是今天聽著順耳的聲音,兩百年前可能就屬于噪音。我們希望聽到有節奏的調子,但如果搖滾樂中,那些令人起舞的節奏變得四平八穩,大家也得目瞪口呆了。期盼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它還和以下因素互相作用:現在我們聽到的那支曲子怎么樣?這曲子和類似曲風的作品比較,怎么樣?還有它和我們以往聽過的作品比較,怎么樣?
于是,梅耶理論的一個推論就是:音樂引發的感情具有非常濃厚的文化特性。聽到音樂,觸動心緒;要做到這點,首先你得知道規則:人只能欣賞合乎規范的樂曲。這個規范,各個文化千差萬別。西歐人覺得像華爾茲那樣簡單的節奏是“天籟”;而東歐人為之歡快起舞的節奏,在外人聽來真是復雜得不可開交。所有人意識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意識:不論是曲調,還是伴唱,哪種聲音才是“正確”。但是,因為不同文化采用的聲腔和旋律各不相同,比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就對鋼琴聲不感冒;這些方面,沒有什么普世價值。一支歡實的印度尼西亞曲子到了西方人的耳朵里,變成了“憂傷”——這只是因為西方傳統中,此曲與“憂愁”的腔調太近了。
這種情形還可以推論出:音樂并非都是歡愉調;它還會喚醒其他感受,如焦慮、無聊,甚至憤怒。作曲家和演奏者走著微妙的鋼絲,得讓聽眾心中產生恰到好處的期盼。料不足,聽了上句知道下句,那么對成年人來說,這音樂就像催眠曲一樣沉悶無聊。料過火,那么我們根本就無法產生任何期盼了——現代的無調音樂讓很多人抓狂,原因就在此。
從某些音樂篇章和音樂演奏中,我們心有感觸,以上的說法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其間的原因。最近,扎拓熱和他的同事們的一項腦掃描研究成果,進一步地給梅耶的想法提供了佐證。這項研究表明:第一次聽到某支樂曲,刺激了大腦獎勵區域,這個過程取決于大腦中“情感”區和“邏輯”區之間的互動。
但這非一切。聽到音樂動情,還取決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是獨樂樂,還是眾樂樂;比如聽到某支曲子,是否讓我們聯想起往事,無論好壞(所謂“親愛的,他們正在彈我們的曲子呢”的說法)。
在這些所有想法之下,還有一點,正在談論的到底是哪種感情——關于這點,我們并非很有把握。聽到憂傷的曲子,但可能沒有憂傷的感覺。甚至,就算感到憂傷,也不是那種喪親的撕心裂肺之痛——這種憂傷即使讓人潸然淚下,但讓人有暢快淋漓的舒爽感覺。有些音樂,比如巴赫的有些曲子,聽得人心潮澎湃,甚至文字都不足以描繪這種感覺。如果不能更好地了解人的情感世界,那么關于音樂如何搖蕩心靈的問題,就永遠沒有確切答案了。
上一新聞:中醫對感官的運用令人們信服
下一新聞:音樂為什么總能撥動我們的心弦?